在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历程中,外部链接(外链)曾长期被视为评估网页价值的核心指标,“内容为王,超链为皇”的理念一度主导着网页排序逻辑。通过超链计算得分来衡量网页的相关性与重要性,确实是搜索引擎早期判断网页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。然而,随着搜索引擎优化(SEO)技术的普及化,超链数据的真实性逐渐受到挑战,无论是谷歌还是百度,对超链数据的依赖程度均呈下降趋势。在此背景下,外链的作用是否已失去价值?其当前在搜索引擎体系中的定位又是什么?
外链的价值虽历经演变,但在搜索引擎生态中仍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其一,外链是搜索引擎蜘蛛发现与抓取新网页的关键入口。尽管百度已通过开放数据提交渠道、拓展社会化发现路径等方式强化新站点挖掘能力,但超链依然是引导蜘蛛爬取、收录链接的重要路径,尤其对于中小型网站而言,高质量外链能显著提升页面被发现的可能性。其二,外链为搜索引擎传递网页相关性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据。百度除通过页面标题(TITLE)、关键词标签、H标签等元素解析内容主题外,还会结合锚文本的语义信息辅助判断页面相关性;部分以图片为载体的超链,则可通过alt属性与title标签向搜索引擎传递内容线索,进一步丰富相关性判断维度。其三,外链仍是影响搜索排序的因素之一。尽管百度降低了超链在排序计算中的权重,但对超链质量的识别能力持续增强,已形成涵盖优质链接、正常链接、垃圾链接及作弊链接的精细化标准体系。对于作弊链接,搜索引擎不仅会过滤其权重贡献,更会对链接受益站点实施惩罚;反之,符合规范的优质外链仍能获得搜索引擎的认可,间接助力排名提升。其四,优质外链是内容传播与品牌建设的催化剂。当原创内容获得广泛认可并产生自发链接时,虽可能带来直接流量增量有限,却能通过内容的外部传播积累品牌口碑,提升站点在用户与搜索引擎中的权威性——需注意的是,在百度搜索评价体系中,网站品牌价值本身的重要性甚至超越超链数量。
为维护搜索生态的健康与公平,百度质量团队于2013年推出“绿萝算法1.0”,剑指买卖链接这一破坏超链生态的行为。该算法指出,买卖链接不仅干扰搜索引擎对网页价值的客观评估,更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:投机建站者与超链中介通过操纵链接获利,而勤恳运营优质内容的站长却难以获得应有回报。基于此,绿萝算法1.0对三类主体实施打击:一是超链中介,这类主体将本应体现用户真实推荐的超链异化为牟利工具,破坏了超链的纯净性,成为搜索引擎治理的重点对象;二是出卖链接的站点,部分站点依赖采集内容甚至直接出售链接位置,导致超链市场泡沫化,此类站点亦受到算法调整影响;三是购买链接的网站,通过金钱操纵排名的行为不仅欺骗搜索引擎与用户,更对缺乏资源投入的创业站长造成不公平竞争,算法同样将其纳入监管范围。
时隔5个月,百度进一步推出“绿萝算法2.0”,将治理范围延伸至推广性软文。该算法针对软文交易平台、发布站点及受益站点实施分级惩罚:对软文交易平台直接屏蔽;对发布软文的新闻站点,根据情节严重程度采取降低评价、屏蔽子域甚至清理出百度新闻源等处罚;对软文受益站点,则根据其外链中软文比例过滤无效链接,或通过降低评价、屏蔽站点等方式遏制投机行为。绿萝算法的迭代升级,彰显了百度对搜索生态中“内容真实性”与“规则公平性”的坚守,也为网站运营者明确了“以优质内容为核心”的长期发展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