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Google官方博客发布《Evolving “nofollow” – new ways to identify the nature of links》(演变中的nofollow——判断链接性质的新方法),宣布自发布日起,nofollow标签的核心功能及Google对其处理方式将迎来结构性调整。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搜索引擎与网站管理者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,更对SEO实践及外链建设策略产生深远影响。
nofollow标签(严格而言属HTML属性,但行业惯例中常被统称为标签)诞生于2005年,由Google与Yahoo等搜索引擎联合推出,旨在为网站提供一种明确声明“链接非官方投票”的机制。其初始设计目标是为论坛、博客留言等用户生成内容(UGC)中的链接设置“不跟踪、不传递权重、不计入算法”的过滤规则,避免因用户自发链接导致垃圾链接影响搜索质量。随着搜索引擎生态的演变,nofollow标签逐渐扩展至广告、赞助链接等具有商业利益关系的场景,成为区分自然链接与商业内容的重要标识。
在SEO实践中,nofollow标签曾被广泛用于内部链接权重控制,通过“nofollow”属性引导权重向核心页面集中。然而Google始终明确反对这种用法,指出nofollow标签会“浪费权重”,且随着算法迭代,英文网站已逐步减少此类内部权重操控策略。值得注意的是,百度对nofollow标签的处理逻辑与Google是否存在差异,此前未有定论——曾有百度工程师表示“nofollow标签不会浪费权重”,这使得中文网站内部权重控制策略长期处于“灰色地带”,需进一步观察官方动态。
本次Google对nofollow标签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:属性细分与功能重构。
其一,新增专用属性以细化链接类型。在保留原有“nofollow”属性的基础上,新增“ref='sponsored'”与“ref='ugc'”两个细分属性:
- ref='sponsored':专门标注广告、赞助合作或其他具有明确商业利益交换的链接,明确区分“自然投票”与“商业推广”;
- ref='ugc':聚焦用户生成内容,如论坛帖子、博客评论、社交媒体互动等UGC场景,标识内容非官方生产;
- ref='nofollow':延续原有定位,用于无任何投票、背书意味的链接,仍传递“不计入算法”的信号。
这一属性细分本质上是建立更精细化的“链接分类体系”,使搜索引擎能更精准识别链接的商业属性与内容来源。
其二,标签性质从“指令”转变为“建议”。这是本次变革的核心突破。此前,nofollow标签对搜索引擎而言是“刚性指令”——Google会完全忽略加了nofollow的链接,在权重计算与排名算法中不予考虑。而新规则下,nofollow家族的三个标签均被视为“建议”(hint),算法将综合锚文字、链接上下文、网站权威性等多重因素,自主判断是否采纳链接信号。换言之,Google不再机械执行“忽略”指令,而是将标签作为辅助决策的参考依据。
Google此次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“挖掘被低估的链接价值”。传统nofollow标签的“一刀切”处理方式,导致大量链接信号(如锚文字、内容相关性)被直接过滤,而链接中往往蕴含着提升搜索质量的关键信息——例如,高价值UGC中的nofollow链接可能真实反映用户兴趣,商业链接中的锚文字可能精准指向用户需求。
通过将标签从指令调整为建议,Google既能保留“声明链接性质”的机制,又能避免因过度过滤丢失有价值数据。这一设计既满足了网站管理者对“非投票链接”的声明需求,又为算法提供了更全面的链接分析维度,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不自然链接模式(如垃圾评论、低质广告),从而提升搜索结果的相关性与权威性。
从时间节点看,Google搜索排名算法已立即将nofollow三标签视为建议,而爬行与索引算法则计划于2020年3月2日正式切换。短期内,网站无需大规模修改现有nofollow标签:原有标签仍有效,广告链接可继续使用“nofollow”,也可逐步替换为“sponsored”;UGC链接可沿用“nofollow”,或直接采用“ugc”。
对SEO实践而言,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
内部权重控制:随着标签从“指令”变为“建议”,内部链接的权重流动逻辑可能发生微妙变化。Google此前反对“用nofollow控制内部权重”的立场将更明确,因算法可能突破nofollow限制,自主分配权重。网站需更依赖内容质量与自然链接结构引导权重,而非依赖标签“堵截”。
外链建设:此前,nofollow链接因“不传递权重”在外链建设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。新规则下,高价值UGC场景(如专业论坛、知识问答平台)中的nofollow链接可能因算法对信号的重新评估而获得权重传递价值。这意味着外链建设需从“权重导向”转向“用户价值导向”——链接所在场景的用户互动质量、内容相关性将成为核心考量,而非单纯关注“dofollow”属性。
此次变革仍存在若干不确定性:百度、必应等主流搜索引擎是否会跟进类似逻辑?新增属性中的“利益交换”如何界定(如原生广告、赞助内容的边界)?算法对“建议”的采纳权重具体如何分配?这些问题需行业持续观察。
对网站管理者而言,当前无需过度焦虑,但需建立“标签精细化意识”:逐步梳理现有链接的商业属性与内容类型,为后续可能的属性调整做好准备。对于SEO从业者,需重新审视外链建设策略,将更多资源投入高价值UGC场景与合规商业链接,以适应“信号驱动”的算法新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