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视频号的热度持续攀升,不少朋友在开通视频号后,引发了不少人的焦虑与困惑,纷纷咨询开通的具体路径。需要明确的是,当前视频号的官方申请通道已处于关闭状态,普通用户无法自主申请。获得视频号权限的主要途径,要么是通过官方直接邀请,要么是通过已获权限的用户发放邀请卡,且双方需满足微信好友关系达3个月以上的硬性条件。然而,拥有邀请卡的用户数量极为有限,对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,现阶段获取视频号权限的唯一选择便是“等待”。

由于缺乏发布权限,加之身边少数人已成功开通视频号,这种“先发优势”的差距让不少人陷入焦虑。观察发现,当前拥有视频号权限的用户主要分为四类:其一,已在各大平台积累影响力的头部创作者;其二,通过早期内测申请获得权限的自媒体从业者(注:内测通道现已关闭);其三,深耕微信生态的内容创作者,其中多数为公众号博主;其四,被官方随机邀请的“幸运儿”。这种准入门槛的差异,进一步加剧了普通用户的观望心态。
从个人运营视频号一周的经验来看,过度焦虑视频号的价值或许有些多余。毕竟,视频号目前仍处于内测阶段,其算法逻辑、推荐机制及产品功能均未成熟,甚至存在诸多不确定性。试想,即便视频号全面开放,若缺乏优质内容创作能力,也难以实现流量爆发。那些真正具备创作实力的创作者,早已在抖音、快手、B站等平台崭露头角,即便等到视频号开放,仍需从零开始打磨内容能力。与其将精力耗费在等待焦虑上,不如提前布局,为视频号的正式运营积累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。
视频号现阶段不建议大规模发力,核心原因在于其算法推荐逻辑尚未清晰,且对垂直领域内容的支持存在明显局限。个人IP的打造向来强调领域细分与粉丝精准,但视频号的当前推荐机制更依赖“熟人社交”传播——用户点赞后,其微信好友有较高概率刷到该内容,这种基于关系链的分发模式,与抖音中心化算法的精准推荐形成鲜明对比。对于深耕垂直领域的创作者而言,熟人社交虽能带来裂变效应,却难以精准触达目标用户群体。例如,抖音通过算法将相似内容推送给兴趣匹配的用户,而视频号的“二次传播”(基于算法的推荐)仍处于探索阶段,导致非好友粉丝的精准度不足。这种机制上的不成熟,使得垂直内容在视频号难以形成有效沉淀。
视频号的用户体验仍有较大优化空间。与抖音、快手相比,视频号缺乏显示总粉丝数、私信功能等基础交互设计,严重削弱了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能力。更值得警惕的是用户习惯的培养难题。微信已占据用户聊天、阅读、支付等多场景的核心位置,短视频习惯已被抖音、快手固化,视频号想要从微信生态中“挤出”用户使用时长,难度极大。此前公众号将“点赞”改为“在看”并同步至“看一看”的尝试,便因用户习惯难以改变而效果甚微,这一案例足以说明用户习惯的路径依赖之深。
尽管视频号当前存在诸多不足,但多数新媒体从业者对其未来仍抱有期待。从个人IP到品牌IP,在文字阅读式微的当下,短视频已成为重要的自我投资方向。视频号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微信生态闭环的潜力:未来粉丝导流至私域流量的限制将大幅降低,腾讯或借此将抖音、快手的用户重新拉回微信生态。同时,微信11亿用户基数中,仍有大量短视频用户未被充分挖掘,视频号有望成为腾讯布局短视频的“王炸”——毕竟微视的失败已证明,独立开发短视频APP难以突围,唯有依托微信生态才能实现突破。视频号与公众号的联动、短视频电商的探索,以及张小龙对视频内容创作的战略重视,都预示着其商业化路径将显著缩短。
综上,视频号既是微信生态的“锦上添花”,也是腾讯短视频布局的“雪中送炭”。它既能拓展微信的商业闭环,也可能是腾讯在短视频赛道的最后一搏。对于扎根微信的创业者而言,理性看待视频号的现状,专注内容能力与垂直领域积累,同时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,方能在未来的短视频浪潮中占据先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