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的战略根基并非创造全新认知,而是对用户心智中已有认知元素的重组与关联。人类对陌生事物的接纳逻辑天然依赖于既有经验框架,当品牌形象无法与用户熟悉的知识体系建立连接时,其认知成本将急剧上升,导致用户产生疏离感。蒙牛早期以“向伊利老大哥学习”为切入点,正是借助伊利在乳制品领域的既有认知优势,实现了快速破局;反观可口水晶可乐因颠覆用户对可乐颜色的固有认知,最终因认知冲突而退出市场,印证了关联思维在定位中的核心地位。定位的本质是“借势认知”而非“教育认知”,唯有依托用户已有的认知锚点,才能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与接纳。
定位的起点并非市场空白,而是用户需求缺口。市场中看似无人涉足的领域,可能本质是用户认知中的无效需求。若脱离用户真实需求寻找市场空位,无异于缘木求鱼——即便投入大量资源推广,用户若在认知层面无法为品牌赋予价值定位,一切营销努力都将沦为自说自话。因此,定位需以用户心智需求缺口为原点,再结合市场竞争环境进行校准,确保空位的真实性与可占据性。相较于滞后的市场报告,深入用户的真实场景与生活语境,往往能捕捉到更精准的认知空位信号,这要求营销者跳出“自我视角”,真正站在用户认知地图中寻找未被满足的“认知饥渴”。
市场结构的天然法则倾向于“赢家通吃”,每个细分领域均呈现“领导者独占认知高地,追随者分享剩余空间”的格局。第一品牌通过占据用户心智中的核心空位,能够持续获得流量倾斜与信任红利,其竞争优势具有天然的惯性效应;而第二及后续品牌即便投入更多资源,也难以撼动第一的认知壁垒。蒙牛早期“创内蒙古第二品牌”的定位策略,正是通过谦逊避开了与伊利正面竞争,在“第二”的相对空位中实现资源聚焦与快速成长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与其在红海中挑战巨头,不如聚焦细分领域的小众认知空位,通过垂直深耕构建局部优势,进而逐步拓展认知边界,这正是互联网长尾经济下品牌崛起的有效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