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进行系统盘扩容操作前,需全面掌握当前磁盘状态,为后续操作奠定基础。安装parted分区管理工具,该工具支持MBR与GPT分区表,是Linux环境下磁盘分区的核心利器。依次执行`apt-get update`更新软件包列表,`apt-get install -y parted`完成工具安装。随后,通过`parted -l /dev/vda`命令查看系统盘原始分区信息(如图021所示),可清晰获取分区类型、大小及布局结构。为确保扩容操作安全性,需执行`poweroff`命令完全关闭服务器,规避磁盘分区操作中因系统运行导致的数据异常风险。
完成原始状态评估后,需通过云平台控制台对系统盘进行扩容配置,重启服务器并重新登录系统。执行`parted -l /dev/vda`查看磁盘分区变化(如图022所示),此时磁盘总容量已更新,需重点记录swap分区大小(示例中为1791MB),为后续分区调整提供参数依据。
安装cloud-utils及cloud-initramfs-growroot软件包,前者提供`growpart`等分区扩展工具,后者确保系统初始化时自动识别并扩展根分区,实现自动化扩容支持。为避免分区操作与swap分区冲突,需先禁用swap功能:编辑`/etc/fstab`文件,如图023所示,找到swap挂载行并添加`#`注释;随后执行`swapoff -a`命令彻底关闭swap分区,释放系统资源。
启动parted交互式工具执行分区调整,输入`p`命令打印当前分区表(如图024所示),确认分区编号及类型。依次删除原swap分区(编号5)及扩展分区(编号2),删除5号分区时需根据报警提示输入`I`确认,删除2号分区则无提示(如图025、026所示)。再次输入`p`验证分区已删除(如图027),最后输入`quit`退出工具(如图028所示)。
使用`parted /dev/vda mkpart primary 52G 100%`命令创建新的主分区,起始位置从52GB开始至磁盘末尾(如图029所示)。通过`lsblk`命令查询新分区信息,确认分区设备名为`/dev/vda2`(如图030所示)。执行`mkswap /dev/vda2`格式化swap分区,并记录生成的UUID,随后编辑`/etc/fstab`文件(如图032所示),添加新swap分区的挂载信息(UUID=... swap swap defaults 0 0)。执行`mount -a`刷新挂载配置,`swapon -a`重新启用swap分区,最后用`lsblk`验证swap分区状态(如图033所示)。
完成分区及swap配置后,执行`reboot`命令重启服务器,确保系统加载新的磁盘分区表配置。重启成功后,连接服务器执行`lsblk`查看分区状态(如图034所示),此时系统分区已自动识别。根据文件系统类型执行扩展命令:若为ext4格式,使用`resize2fs /dev/vda1`扩展根分区;若为xfs格式,使用`xfs_growfs /dev/vda2`扩展文件系统(如图035所示)。最后通过`df -h`命令查看磁盘容量变化(如图036所示),确认扩容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