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搜索引擎算法策略的调整方向呈现出显著分化。随着Google前 spam 团队负责人 Matt Cutts 离职后,Google 对算法更新的透明度逐渐降低,官方公开信息愈发稀少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百度在算法治理层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姿态——不仅持续推出具有明确命名体系的算法更新,更通过多场行业沟通会主动向市场传递政策导向,其算法治理的公开化与系统化程度显著提升。这种差异背后,折射出百度作为本土搜索引擎,对中文互联网生态特点的深度适配,以及对用户体验与内容质量的双重侧重。
为便于从业者系统梳理百度算法演进脉络,本文将官方公开命名的算法更新进行集中整合(注:部分非官方命名的可疑算法,如所谓“瑞丽算法”等,因缺乏权威出处未予收录)。观察百度算法命名逻辑可发现清晰的迭代轨迹:早期以“植物系列”(如绿箩、石榴)象征内容生态的净化,后期逐步转向“天气系列”(如冰桶、惊雷、飓风),后者通过更具动态感的自然现象,体现算法对复杂作弊行为的精准打击与持续优化。这种命名策略不仅是品牌传播的考量,更暗示了百度算法从单一维度治理向多维度协同治理的升级。
1. 绿箩算法(2013年2月19日上线)
作为百度早期针对链接生态治理的核心算法,绿箩算法剑指买卖链接的黑色产业链,打击对象覆盖超链中介、出卖链接的网站及购买链接的网站。该算法上线后,超过10万低质站点受到直接影响,标志着百度对“外链权重”作弊模式的系统性遏制,为后续内容质量算法的推出奠定基础。
2. 石榴算法(2013年5月17日上线)
聚焦移动端与桌面端的页面广告乱象,石榴算法重点打击大量妨碍用户正常浏览的恶劣广告页面,尤其是以弹出低质弹窗广告、混淆页面主体内容的垃圾广告为代表。算法通过识别广告密度、干扰程度等指标,强制优化页面排版,推动网站从“流量变现优先”向“用户体验优先”转型。
3. 绿箩算法2.0(2013年7月1日上线)
针对软文推广泛滥的痛点,绿箩算法2.0升级打击范围,将“发布推广性软文”纳入治理范畴。算法对软文中的外链进行过滤,并加大对软文发布方及受益网站的惩罚力度,有效遏制了“软文外链”这一隐蔽作弊手段的蔓延。
4. 冰桶算法系列(2014-2020年)
冰桶算法是百度移动体验治理的核心系列,历经5次迭代,打击对象随移动端作弊手段的升级而持续深化:
- 1.0(2014年8月):针对强制弹窗APP下载、用户登录等影响移动浏览体验的行为,尤其打击“必须下载APP才能使用”的站点;
- 2.0(2014年11月):升级打击全屏下载、狭小页面布设大面积广告遮挡主体内容、强制登录等场景;
- 3.0(2016年7月):定义“打断用户完整搜索路径”行为,如强迫下载非必要APP,大幅降低此类页面移动搜索评价;
- 4.0(2016年9月):聚焦移动端广告过多问题,要求优化广告布局,控制每屏广告比例;
- 4.5(2016年10月):打击恶劣诱导类广告(如色情动图、赌博导航等);
- 5.0(2018年11月):以《百度移动搜索落地页体验白皮书4.0》为标准,要求首屏1.5秒内加载完成,禁止APP强制下载或自动调起,2020年6月升级版进一步强化对APP调起行为的惩罚。
5. 天网算法(2016年8月10日公布)
聚焦用户隐私保护,天网算法打击网页嵌恶意代码盗取用户隐私(如QQ号、手机号)的行为。被处罚网站整改达标后可解除处罚,体现了百度对“网络安全”与“用户数据主权”的双重重视。
6. 蓝天算法(2016年11月21日公布)
针对新闻源生态的软文售卖乱象,蓝天算法清理违规售卖软文、目录的新闻源网站,并降低其在搜索系统中的评价,推动新闻源内容回归“权威性”与“原创性”核心价值。
7. 烽火计划(2017年2月23日公布)
打击移动搜索页面劫持行为,即用户浏览作弊页面后返回搜索结果时,被导向虚假的百度搜索结果页(高风险站点)。算法强调使用HTTPS技术防范劫持,同时指出劫持可能通过连续跳转+检测浏览器referrer实现,提示站长加强技术防护。
8. 飓风算法系列(2017-2019年)
以“零容忍态度”打击恶劣采集内容,飓风算法历经3次迭代:
- 1.0(2017年7月):将恶劣采集页面彻底清除出索引库,为原创内容提供展示机会;
- 2.0(2018年9月):升级打击“无整合价值的多段文章拼接”“大量无关采集内容”等场景;
- 3.0(2019年8月):聚焦跨领域采集与站群网站,惩罚内容相似度高、领域专注度低的批量生产站点。
9. 蜘蛛升级HTTPS抓取(2017年8月30日公布)
百度蜘蛛升级对HTTPS数据的抓取力度,HTTPS页面在抓取速度、搜索权重上获得优待(原话:“网站评价高、落地页评价高、搜索展示等收益优待”)。此举与Google的HTTPS提权策略一致,推动行业向更安全的协议迁移。
10. 清风算法系列(2017-2018年)
针对标题作弊与下载乱象,清风算法多次迭代:
- 1.0(2017年9月):打击标题虚假(如标题党、假官网)、关键词堆砌等欺骗点击行为;
- 2.0(2018年5月):永久封禁欺骗下载网站(如下载资源与需求不符、诱导无效下载);
- 3.0(2018年10月):规范下载站质量,针对标题作弊、捆绑下载等行为进行惩罚。
11. 闪电算法(2017年10月19日公布)
将移动页面首屏加载速度纳入排名因素,要求首屏2秒内完成加载(获提权),3秒及以上将被降权,2-3秒则不升不降。算法强调页面速度对移动SEO的核心影响,涉及服务器性能、代码优化、CDN使用等多维度技术指标。
12. 惊雷算法系列(2017-2021年)
专项打击点击作弊(“百度快排”),惊雷算法持续升级:
- 1.0(2017年11月):对点击流量作弊行为进行惩罚,对有判罚纪录的网站严惩,严重者长期封禁;
- 2.0(2018年5月):打击恶意构造作弊超链与刷点击,清洗作弊数据并计入站点历史;
- 3.0(2021年1月):加强作弊行为辨识,扩大打击范围,严查伪造用户行为提升排序的行为。
13. 季风算法(2018年6月中旬)
针对熊掌号领域与内容不匹配问题,重点打击两类场景:非健康领域/无医疗资质网站发布医疗内容,非财经领域/无专业资质网站发布财经内容,保障垂直领域内容的权威性。
14. 细雨算法系列(2018-2019年)
治理B2B领域低质内容,细雨算法迭代升级:
- 1.0(2018年6月):打击B2B网站的标题作弊(如冒充官网、堆关键词)、正文作弊(如采集拼接、穿插联系方式);
- 2.0(2019年11月):针对黄页、加盟代理等站点,惩罚内容恶劣采集、商品信息不符、功能不可用等问题。
15. 劲风算法(2020年2月)
打击恶意聚合页面内容,包括页面内容与领域不符、采集拼凑、聚合标签与实际内容不符、空短无效的搜索结果页等,规范聚合页面的内容质量与相关性。
16. 打击赌博算法(2020年4月)
专项清理赌博、博彩等违法违规内容,强化搜索结果的法律合规性。
百度2013-2021年的算法更新,呈现出从“打击单一作弊”到“构建生态健康度”、从“桌面端治理”到“移动端优先”、从“链接权重导向”到“用户体验与内容质量双核驱动”的清晰脉络。算法名称从“植物”到“天气”的演变,不仅是对打击场景动态化的隐喻,更体现了百度对中文互联网复杂作弊模式的深度适配——通过高频迭代、精准打击,推动行业从“流量思维”向“用户价值思维”转型。
对于SEO从业者而言,百度算法的核心启示在于:合规是底线,体验是核心,内容是根本。无论是外链、广告、标题还是采集,所有优化手段均需以“不损害用户利益”“不降低内容质量”为前提。同时,随着移动端体验(如加载速度、APP调起规范)与技术安全(如HTTPS、隐私保护)的权重提升,技术优化与内容原创将成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