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独立网站运营者,笔者从2014年起运营个人博客网站,以兴趣驱动维护,但受限于工作繁忙,曾长达半年未进行系统化管理。2023年6月底,网站突发访问异常,经排查发现服务器带宽被完全耗尽——原配80G月度流量在短时间内消耗殆尽,而平日正常访问量下日均带宽消耗不足5%。这一异常数据立即引发警觉,临时补充流量后启动全面检测。
通过百度统计后台数据分析,攻击痕迹清晰可见:自5月31日起,网站日均IP量飙升至10000+,PV突破20000+,远超日常400左右的正常水平,单日流量峰值达10G以上。6月11日流量彻底耗尽,网站陷入瘫痪,直至6月底才完成问题定位。进一步利用site指令检查发现,搜索引擎收录的页面数量异常激增至22200条,远超正常内容页1000条的上限,结合长期未维护的背景,网站已被判定存在降权风险。
攻击呈现复合型特征:除典型的DDoS带宽攻击外,站内恶意搜索成为另一重威胁。后台监测到大量异常链接以“域名?s=违禁关键词”格式触发,尽管robots文件已明确禁止搜索页收录,但搜索引擎仍批量收录了包含恶意关键词的垃圾页面。这些页面在搜索结果中直接展示目标网址或联系方式,用户无需点击即可获取信息,攻击意图明显——通过操控搜索结果进行流量导流。推测DDoS攻击或为恶意搜索服务的“掩护手段”,通过制造流量异常掩盖搜索页面的异常收录行为。
应对策略逐步升级:针对首页高消耗问题,将静态图片迁移至独立图床,降低PV刷取对带宽的冲击;部署站内搜索监测插件,累计识别1500+条恶意搜索词,通过限制单日搜索次数(1次/日)及关键词屏蔽,使恶意搜索量断崖式下降;对已收录的垃圾页面执行死链提交,但百度清理周期较长,效果滞后。
为彻底解决DDoS问题,7月22日引入具备DDoS防护功能的免费CDN服务,部署后监控数据显示单日独立访问IP仍达数千,但攻击拦截次数仅2次,至7月25日DDoS攻击完全停止。同时,启用WordPress安全插件,发现后台存在高频登录尝试(涉及admin等默认用户名),随即修改登录用户名、启用双因素认证,并配置登录失败IP封禁机制;删除存在漏洞的xmlrpc.php文件,扫描并清除2个伪装为图片格式的恶意代码文件。插件还提供漏洞扫描、文件变更提醒等功能,形成主动防御体系。
尽管攻击被遏制,但网站仍遭受重创:主站因恶意页面堆积被举报,域名遭墙,国内无法访问,七年运营成果付之流亡。此次事件暴露出安全防护的极端重要性:独立网站需定期更新核心程序、修复安全漏洞;弱化默认登录标识并启用高强度密码及双因素认证;在网站具备一定权重前提前部署安全防护措施;建立常态化运维机制,关注流量、收录等异常指标;平衡内容优化与安全投入,避免因防护缺失导致全盘努力付诸东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