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QL注入作为常见的Web安全威胁,其核心防护在于构建多层次的数据校验与数据库防护体系。对所有用户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的数据校验与净化处理,确保输入数据的合法性、合规性与安全性,是抵御SQL注入的第一道防线。在数据库操作层面,需严格遵循最小权限原则,为数据库用户分配仅能满足其业务需求的最低操作权限,避免赋予过高的数据库操作权限,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注入攻击对数据库的危害。
在SQL语句构建时,必须使用数据库提供的参数化查询接口,通过将用户输入作为参数传递,而非直接嵌入SQL语句逻辑中,从根本上切断SQL注入的攻击路径。同时,对进入数据库的特殊字符(如单引号、双引号、尖括号、&、、;等)进行转义处理或编码转换,防止特殊字符破坏SQL语句结构。针对不同数据类型,需进行严格的类型校验,例如数字型数据必须确保为纯数字,对应数据库字段需定义为int等数值类型,避免类型混淆导致的注入风险。
数据长度的严格限制同样重要,通过预设合理的字段长度上限,可有效防止较长的SQL注入语句因超出长度限制而无法正确执行,从而降低注入成功率。确保网站各数据层的编码统一(建议全部采用UTF-8编码),避免因编码不一致导致过滤模型被绕过。还需严格限制网站用户的数据库操作权限,并关闭网站的SQL错误信息显示(如类型错误、字段不匹配等),防止攻击者利用错误信息进行漏洞探测。在网站发布前,应使用专业的SQL注入检测工具进行全面扫描,及时发现并修补潜在漏洞。
XSS跨站脚本攻击的防护需秉持“所有输入皆可疑”的安全理念,对所有用户输入及非用户直接交互的数据(如HTTP请求中的Cookie变量、请求头参数等)进行深度检查,重点过滤script、iframe等恶意脚本标签。数据验证不应仅停留于类型校验,还需结合业务逻辑严格校验数据格式(如邮箱格式、手机号格式)、长度限制(如用户名长度不超过20字符)、数值范围(如年龄字段需在合理区间内)及内容合法性(如禁止特殊字符组合)。
关键的安全过滤步骤必须在服务端执行,避免仅依赖客户端验证,因为客户端验证易被绕过。同时,需对数据库存储的输出数据进行二次检查,确保即使输入端已进行编码处理,在输出点仍需进行安全校验,防止跨脚本攻击。网站发布前,应对所有已知威胁进行模拟测试,包括反射型XSS、存储型XSS及DOM型XSS,全面评估漏洞风险。
针对页面源代码泄露问题,需确保服务端语言解析器配置正确,避免因解析失败导致源代码被意外暴露;同时关闭网站错误调试机制,防止因服务器错误返回详细的源代码堆栈信息。对于备份文件,应定期清理网站目录下的备份文件,或将其迁移至非Web可访问的安全目录,防止攻击者通过备份文件获取敏感数据。
网站目录下的SVN信息文件(如.svn目录)需彻底删除,避免使用SVN目录作为网站发布目录,防止版本控制信息泄露。针对Resin任意文件读取漏洞,应删除resin_doc相关目录与文件,关闭不必要的文件读取功能。关闭Web容器(如IIS/Apache)的目录浏览功能,在IIS中取消“目录浏览”选项,在Apache中将“Indexes”选项修改为“-Indexes”,避免目录结构被恶意遍历。
检测到的PHPINFO文件、服务器环境探针文件(如iprober.php、phpcheck.php等)、日志信息文件、JSP示例文件等敏感文件均需彻底删除,防止攻击者通过这些文件获取服务器配置、环境变量等敏感信息。关闭数据库的错误调试机制和网站程序的调试机制,避免因SQL错误或程序错误导致详细信息暴露在页面上。
对于后台登录地址,应隐藏或修改为不易猜测的路径,并配置访问权限限制(如仅允许特定IP或IP段访问)。服务端统计信息文件和敏感目录需从网站目录中分离或迁移至非Web可访问路径,并配置严格的访问权限,防止敏感信息泄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