抖音提出“兴趣电商”概念已逾月余,行业内外对此展开广泛探讨:其究竟与内容电商存在何种本质差异?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与行业观察,对兴趣电商的内核、实践路径及行业价值展开系统性阐释,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。
近期,某抖音数据平台显示,一款益智玩具短视频在一周内实现16万件销量,成为现象级爆款。通过评论词云分析,“好玩”“有意思”“记忆力”“聚会社交”等高频词汇,揭示了商品兼具早教与社交的双重属性。笔者以此案例为切入点,深入观察其转化逻辑:短视频通过双人互动场景,完整呈现游戏玩法,在视觉与体验层面激发用户兴趣,笔者在观看过程中产生“为女儿购买”的即时联想,完成初步种草。
尽管当日未下单,但后续通过“搜索/关注/点赞”等行为触发算法推荐,次日首页涌现同类内容。在持续的内容触达与短视频预览的沉浸式体验下,笔者不仅复播原视频,更对橱窗内多款商品完成种草,最终在理性决策下完成首单交易。这一过程实现了从“兴趣激发”到“需求满足”的无缝衔接,印证了兴趣电商“货找人”的核心逻辑——通过算法将商品与潜在需求精准匹配,以内容释放消费潜力。
传统电商平台(如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)以“货架电商”为主导,遵循“人找货”逻辑:用户带着明确需求主动搜索,通过比价、筛选完成转化。这一模式在标准化商品领域成熟高效,却难以解决新兴品类的冷启动难题。例如,前述益智桌游中的“你加我减”“疯狂汉字”等产品,用户因缺乏认知而无法生成有效搜索关键词,商家难以通过自然流量触达潜在客户,被迫依赖高成本付费推广获取曝光。
比价属性与增量用户匮乏亦制约商家增长。用户在货架电商中形成“比价本能”,商家流量易被低价竞品截流;而平台用户以存量为主,商家难以触达下沉市场等增量群体。拼多多虽凭借低价策略打开下沉市场,但商家仍需寻找新的增量空间,抖音、快手等内容平台成为重要目标。
兴趣电商以算法推荐为引擎,通过“货找人”重构消费链条,不仅破解传统电商痛点,更在场景化、内容化、效率化实现多维突破。
在场景化层面,抖音依托全球最丰富的内容生态,构建“逛”的消费体验。用户刷短视频如同线下逛街,在沉浸式内容中产生即时需求,形成“逛—产生需求—买”的闭环。相较于传统电商的工具属性,抖音通过内容消费延长用户停留时长,激发非计划性购买,如女性用户在逛街中因试穿体验产生即时消费,兴趣电商通过短视频场景化复刻这一行为。
在内容承载层面,短视频取代传统图文详情页,成为商品信息的核心载体。其直观的场景化展示(如玩具玩法、使用效果)远超图文描述,尤其对下沉市场增量用户——其更习惯通过短视频理解商品,而非传统图文。淘宝、拼多多虽已布局内容化转型,但用户“刷短视频消遣”的习惯尚未养成,抖音的内容生态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替代。
在流量效率层面,兴趣电商通过算法实现“优质内容即流量”。前述爆款短视频点赞量达87.5万,带动14.3万单销量,即使投入Dou+等推广,ROI仍远高于货架电商。这种“内容质量决定流量分配”的机制,为中小商家提供了低成本的爆单路径,无需依赖粉丝基数或高额付费。
尽管兴趣电商优势显著,复购问题仍是待解课题。由于“货找人”逻辑依赖被动触达,用户主动复购心智较弱。对此,抖音通过构建“人找货”场景补足短板:首页增设“买好物商城”,内测搜索栏商品推荐算法,满足用户主动搜索需求;同时依托5.5亿月活视频搜索量,将“货找人”与“人找货”形成互补。
商家层面,打造“抖品牌”成为提升复购的关键。通过优质内容积累粉丝,再以私域运营沉淀用户,如“罗拉密码”“蜀中桃子姐”等品牌,依托内容冷启动后,通过私域实现用户复购与价值提升。公域引流、私域存留的“双域经营”模式,成为兴趣电商时代商家的必修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