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个人博客的运营实践中,网站垂直度与SEO效果往往呈现显著相关性。以笔者运营的“非凡博客”与“非凡自媒体导航”为例,后者在SEO优化与流量获取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前者,核心差异在于内容定位的垂直度:“非凡自媒体导航”严格聚焦“自媒体”领域,而“非凡博客”更像一篇“日记本”,内容呈现碎片化、非结构化特征。基于这一观察,笔者对“非凡博客”进行了系统性调整,包括优化Sitemap生成路径与逻辑,其中最关键的决策是删除了所有内容的Tag标签及独立的Tag标签页面。这一操作背后,是对Tag标签功能的重新审视,也引出一个核心问题:个人博客是否需要添加Tag标签?

通过对行业头部独立博客的调研发现,关于Tag标签的使用并未形成统一标准。部分收录量高、排名靠前的网站部署了Tag标签体系,另一些则完全未启用。这种差异化的实践,使得Tag标签的必要性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分析。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,需厘清Tag标签与网站分类的本质区别。SEO专家ZAC在其著作《Tag标签页面如何优化?》中明确指出,分类体系具有层级化的从属关系,例如“互联网记录”可作为一级分类,其下可细分“行业动态”“技术分析”等子分类,分类名称未必直接出现在每篇文章内容中;而Tag标签则更接近内容关键词的提取,凡是添加某Tag的文章,原则上需包含该关键词。例如,“互联网记录”作为Tag时,所有关联文章需直接提及这五个字,但作为分类时,只需内容主题归属于该分类即可。
进一步来看,Tag标签的语义范围远窄于分类名称。分类可覆盖泛主题领域,而Tag标签通常指向具体事物、人物、事件或现象,如“小米10”“吴亦凡”“新冠疫情”“996工作制”等,具有更强的聚焦性。分类的作用是“将内容归入主题框架”,而Tag标签的功能是“通过关键词聚合相关内容”。基于这一特性,ZAC在其博客中未启用Tag功能,坦言“难以想出大量与分类名称不同、又有一定搜索关注度的关键词”。这一观点与笔者实践高度契合——当网站分类已能覆盖核心关键词时,若再添加差异化不明显的Tag标签,反而可能造成内容冗余。
在与ZAC的进一步交流中,关于Tag标签的使用条件,其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两点:其一,若标签缺乏用户搜索量(即查询指数趋近于零),则不建议添加;其二,当网站分类体系不完善或分类数量过少时,可通过Tag标签作为补充,将每个标签视为“虚拟分类”,但前提是网站需具备足够的内容体量以支撑标签聚合的价值。例如,一个专注于“摄影技巧”的博客,若仅设“相机测评”“后期修图”两个分类,可通过添加“索尼A7M4”“Lightroom教程”等标签,覆盖更细分的用户搜索需求。
综合来看,Tag标签的启用并非绝对必要,其价值取决于网站的内容策略、分类完整性及标签本身的搜索需求。对于垂直度高、分类体系完善的博客,删除低效Tag标签可避免内容分散权重;而对于分类稀疏、内容覆盖广度的博客,精准的Tag标签可作为内容聚合的补充工具,提升用户体验与SEO触达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