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页篡改攻击通常针对网站程序漏洞,攻击者通过植入webshell(网页后门)或执行跨站点脚本(XSS)攻击,恶意篡改网页内容,添加黑链、嵌入非授权信息,甚至批量创建目录网页进行恶意SEO操作。此类攻击在基于CMS(内容管理系统)的博客类网站中尤为常见,会导致网站信息被恶意替换,用户信任度急剧下降。搜索引擎(如百度)及安全平台(如360安全中心)会检测到安全风险,对网站进行访问限制或提示“存在安全风险”,严重时可能导致网站被暂停服务,搜索引擎蜘蛛无法正常抓取,引发索引删除及排名下降。
处理策略:
程序安全加固需及时更新系统及应用程序补丁,修复已知漏洞,严格设置文件与目录权限,建立定期备份机制;漏洞检测可借助专业工具(如360网站检测、阿里云漏洞扫描),通过自动化扫描识别潜在风险点,结合主机防护系统(如360主机防护)实现实时监控与拦截。
流量攻击主要包括CC攻击与DDoS攻击两类。CC攻击通过代理服务器模拟大量用户并发访问,持续消耗服务器资源;DDoS攻击则控制傀儡机向目标网站发送海量请求,形成流量洪峰。其中CC攻击因技术门槛较低更为常见,会导致服务器CPU占用率飙升至峰值,网站瘫痪无法访问,IIS服务停止并持续返回503错误状态。长期流量异常还会触发搜索引擎的“异常流量”判定,百度蜘蛛可能暂停抓取,导致网站索引被清除、排名骤降,严重影响流量获取。
处理策略:
选择具备大流量清洗能力的安全服务商(如阿里云、西部数码),其防火墙可有效过滤恶意请求;部署网站监控工具(如360网站监控)实现实时流量异常告警;通过CDN防护(如加速乐、阿里云云盾)分散流量压力,缓解服务器负载;在服务器端安装安全狗等软件,通过精细化配置拦截非法请求,避免因防护措施不当导致服务性能下降。
数据库攻击以SQL注入为代表,攻击者通过在Web表单输入框或URL查询字符串中插入恶意SQL命令,欺骗服务器执行非授权操作,进而实现数据库入侵、用户信息泄露、数据表篡改,甚至植入持久化后门。相较于网页文件篡改,数据库攻击的危害更为深远,因网页内容多依赖数据库动态生成,数据库被入侵将直接导致系统核心数据失控,用户隐私泄露可能引发法律风险,数据完整性破坏更会造成业务瘫痪。
处理策略:
对所有用户输入信息(如表单提交、URL参数)进行严格的过滤与参数化校验,阻断恶意SQL代码执行;部署数据库防火墙(如安恒数据库防火墙),实时监控SQL访问行为,识别并拦截注入攻击;定期备份数据库并加密存储,确保数据被篡改后可快速恢复。
恶意扫描攻击中,黑客利用自动化工具批量扫描网站漏洞,为后续攻击铺路;域名攻击则分为域名盗窃(非法转移所有权)、域名劫持(伪造DNS解析指向恶意站点)及域名扩展解析(大量二级域名指向黑客网站),常见于高权重政府域名或高流量个人站点。域名攻击将导致控制权完全丧失,用户被引导至钓鱼网站,域名权重分散,搜索引擎与安全平台会标记为“高风险”,权重骤降甚至被彻底清理。
处理策略:
关闭闲置网络端口并修改默认端口,降低扫描攻击成功率;选择知名域名注册商(如西部数码),完成域名实名认证并开启“锁定”功能,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让;确保注册邮箱安全,启用双因素认证;采用稳定域名解析服务(如DNSPod),配置DNSSEC协议防止劫持;若域名被恶意解析,可通过百度站长平台等渠道提交申诉,配合司法手段追回控制权。